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

外匯交易的市場的演變


外匯交易的市場的演變

    黃金匯兌本位制中,貨幣在黃金價格的支持下達到新的穩定階段。黃金匯兌本位制廢除了舊時代國王和統治者任意貶低幣值,引發通貨膨脹的行為。
    但是,黃金匯兌本位制並不十全十美。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,它會從國外大量進口商品,直至耗盡支持本國幣值所需的黃金儲備。其結果是,貨幣供給量 緊縮,利率抬高,經濟活動放緩直至衰退。最終,商品物價跌至谷底,逐漸吸引其它國家紛至踏來,大量搶購該國商品。這將向該國重新注入黃金,直至增加該國貨 幣供給量,壓低利率,並且重新創造財富。此類"繁榮-衰退"模式貫穿於整個黃金本位制時代,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貿易流通和黃金的自由流動,也瓦解了黃金標準。
    1944年二次大戰末期,盟軍成立佈雷頓森林協定以彌補黃金標準瓦解後金融體系的空白。此協定固定了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,簽約國同意嘗試維持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,以及必要時對黃金的相應比率,只允許有較小幅度的波 動。各國禁止為獲取貿易利益而貶值本國貨幣,只允許在小於10%的幅度內貶值貨幣。
    此協定最終於 19718月被廢止,美元將不再能被兌換成黃金。到1973年,各主要工業國的貨幣匯率浮動更加自由了,主要由外匯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和需求量調控。隨著交易量、交易速度以及價格易變性在70 年代中的全面增長,全新金融工具逐漸問世,市場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得以實現,進而吸引投資者投機者進入市場交易。
    80 年代,隨著電腦、網路及相關技術的問世,跨國資本流動加速,將亞、歐、美等洲時區市場連成一片。外匯交易量從 80 年代中期的每天約 700 億美元猛升至今天的每天4.3兆美元。